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今日言论|文脉浸润城脉,名城绽放芳华-天天热资讯
2023-06-27 21:20:45    广州日报

X 关闭


(相关资料图)

灰坑,近1500个;柱洞,1800余个;灰沟,25条;还有各类石制的戈、璋、戚、钺、锛、凿、镞、砺石、磨盘、杵、磨石、环、有领环……前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黄埔竹园岭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这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发现确认的面积最大的商时期遗址。(6月26日《广州日报》)

竹园岭遗址像一枚书签,吸引人们把目光投向岭南文化的源头。探究遗址中出土最多的石器,这些礼仪用器磨制精细、形制规整,正是中原夏商礼制南渐、推进早期岭南中国化的证据。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竹园岭地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之间的河谷地带。这里也是北江和东江的下游流域之间一条重要的文化走廊,蕴藏着文化交流的密码。特别是秦汉以降,楚文化、汉文化、南越文化等在这里交融交汇。从这个历史的侧面,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发展在三江交汇、八口入海的广州绵延不绝。岭南与中原在这里密切联系和交往,华夏文化在这里浸润传播,为后来秦始皇将岭南纳入“六王毕、四海一”的进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竹园岭遗址像一条山溪,汇入了广州城脉延展的历史潮流。《淮南子·泰族训》说:“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远在商朝,交趾便是对岭南地区的泛称。专家推测,竹园岭遗址很大可能是加工石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场所,其周边还会存在更大型的同时期人类遗址。这些城市东部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这座人文之城的先民拓展发展空间的轨迹。城脉延伸不绝,文脉传承不断——一路“向海向湾”“东进南拓”,广州发展的步履从未停歇。

江海奔流,一脉千年。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区域发现商时期文化遗存,让人不禁感慨,广州的城脉与文脉交汇融合、相互滋养,共同塑造了城市的底蕴和风貌。作为世界上少见的、历经2200多年城址未变的城市,广州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现在,广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发展到“融入城乡发展”的3.0时代。全市已划定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认定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338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5处历史建筑。从历史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到以用促保,再到城市微改造有机更新,广州坚持守正创新,把名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紧密衔接起来,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用科技力量让广府文化历久弥新,深入发掘、研究和阐释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未来,在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文化传播方面,广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做下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州正在酝酿从“大广州”向“强广州”的空间战略跃升。中部的天河等中心城区正在经历“强心”进行时,东部的黄埔在共建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南部的南沙正在全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与此同时,广州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正在不断提升名城治理能力,不断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走出一条“老城市新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X 关闭

往期话题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