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延续上篇,讲一下自动化功能中的对焦部分。这部分通用性、控制性其实不强,所以仅做简单讲述。
总结放在开头,后面几乎都可以跳过:人脸/眼控/智能识别保持打开,或者关闭但分配快捷键快速启用,平时避免误识别。一般情况/动态题材AFC+广域整体对焦,精准对焦/完全静止题材AFS+自由点/扩展自由点。
对焦系统AF:
(资料图)
反差对焦:软件实现,和手动对焦的逻辑完全一样,对焦电机动一动,这个过程中处理器判断一个特定区域(一个反差对焦点)内反差最大、最锐利的位置,然后回到这个位置,完成对焦动作。只能应付拍摄对象不动的场景,优点是精度高。松下除s52以外机身只有反差对焦,动态题材对焦很拉。
相位对焦/一字:单反时代是把光反射到对焦板上,这个反射的动作也就是单反名字的由来,在对焦板上部署相位对焦点;无反相机直接在CMOS上挖孔,把像素点替换成相位对焦点,不再需要反光板,这也是无反名称由来。一字相位对焦点是用左右一对点去检测,对焦物体在这两个点上相位相同即说明对焦完成。缺点是,当对焦对象水平方向上完全没有变化的时候一字对焦没法完成判断,比如水平的黑白条纹,优点是非常快速,也比较精准。不做特别声明,相位对焦就指一字,双核对焦、手机上的2×1OCL(ON CHIP LENS,片上透镜)对焦也是一字的,是把两个相位点挤在一起,原理不变。
十字(相位)对焦/全向对焦,垂直方向上加对焦点,手机的2×2 OCL,改善了上述缺点。
米字/双十字(相位)对焦,额外增加90°倾斜的十字对焦,X形,进一步改善。
全像素对焦,在每一个像素点内都设置相位对焦需要的光电管,每个像素都可以用来对焦。其实怎么说呢,听起来非常美好,自动对焦更可靠甚至专业场景也堪用;但是副作用明显,运算压力大、发热严重、遮挡光线,而且大尺寸CMOS不好做全像素对焦。手机cmos尺寸小cpu强,倒不在乎这些,基本上都是全像素全向对焦了,不然怎么说手机cmos先进捏。
激光对焦,激光测距再对焦。
大部分微单都是有相位对焦的,相位点越多相位对焦越快,同时也导致出厂就有那么多不能成像的屏蔽点,或者同时用于于对焦和成像,则感光能力受影响,动态范围、高感拉跨。松下之前就是嘴硬是因为不想有不能成像的点所以不上相位。反差对焦点其实没有物理的实体存在,把画面分割成49个区域就是49个反差对焦点,松下中端机身一般就是49点。
对焦模式:
AF-S,single,单次:对一次焦,对完以后固定焦点不动,用于拍摄一动不动的主体,一般这个模式下微单是利用相位对焦快速对焦然后在细微范围内利用反差对焦做精细校准。
AF-A,automatic,自动:让相机判断物体动不动,不动就AFS,动就AFC,不推荐,大部分微单afa都发癫。
AF-C,continue,连续:持续对焦,即使拍摄对象移动了,也尽量把焦点维持在拍摄对象上,平时最好把档位挂在AFC,很简单:遇到运动物体立刻就能抓拍,遇到不动的物体切换AFS也来得及。
DMF:先做一次AF-S动作,然后转为手动,人工微调,拍微距的时候可以考虑,镜头对焦性能菜,老是对不准也可以用这个模式。*镜头支持DMF是指相机不需要特意切换到DMF模式,即使相机在AF档位去动用镜头对焦环也会自动进入MF状态,是真的方便,懂得都懂。
MF,manual,手动:纯手动,不需要重复对焦的时候用。
对焦区域:
广域:全自动,让相机自己判断,其实配合afc抓拍还挺好用,优先对焦人脸、近处物体、运动物体。*注意相位对焦点不一定在整个画幅上均匀分布,例如a7r3是399个相位点分布在中央68%的区域,一般相机都可以选择在取景画面上标识相位对焦区域,尽量将拍摄对象保持在这个区域内。
区:选定一个区域,相比广域缩小范围。
中间:选定中央对焦点。
自由点:自由选定正方形区域,不如扩展点好用。
扩展自由点:和自由点类似,正方形区域,优先对焦正中心区域,无法对焦再对焦正方形边缘区域。
放大对焦:顾名思义放大画面对焦。
不同相机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自由选择几个区域组合,水平一字、十字区域等等,还可以记录家人、朋友、自己的人脸照片,供相机识别优先对焦,最先进的AI识别能自动识别追踪各种物体。
重复一下对焦设置的建议:较新的相机自动识别都比较可靠,拍人拍动物,尤其抓拍,直接广域就可以。自动识别不够善解人意时,切换扩展自由点/自由点,更可控,如果没有摇杆和触摸对焦的话比较无奈,追求效率的话只能和单反时代一样,使用中央对焦点,先对焦再构图。
*对焦相关功能/设置:
AEL,对焦曝光锁定,按住或者按下切换,AEL键,会固定当前对焦点、曝光参数不动,棚拍不需要重复对焦重复调整曝光、先对焦后构图的时候用,日常一般用不到。
对焦速度设置,一般有两个部分:对焦驱动速度,对视频比较重要,也就是对焦快慢,有些时候需要慢慢对上焦或者慢慢失焦的效果,做转场,一般而言这个设置对拍照模式不起作用,拍照时默认最快驱动;AF跟踪灵敏度,AF响应度,松下的逆天翻译叫AF感光度,一般拍照和视频可以分别设置,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对焦物体被遮挡或者消失了,要不要改变对焦主体。设成快速响应(最大值)时,会很灵敏,比如拍大楼的时候门口走过路人,相机会立刻优先对焦到人身上;设置较小的数值,对焦系统会等待几秒钟再改变焦点,如果期间路人从画面中走远消失了,那么焦点就始终维持在建筑物上不改变,如果过了这几秒路人还存在于画面中,相机会对焦到人,数值越小等待越久;设置为最低值,始终对焦到建筑物。
峰值对焦,手动对焦时非常好用的功能,把反差峰值/景深范围内的物体纹理高亮显示。可以自定义高亮的颜色、判断反差是否在峰值的宽松度等,基本上是最好用的辅助。对焦向导那种假手动就不说了。
换垂直和水平AF区,逆天翻译。就是陀螺仪检测到竖拍改变成横拍、横拍改变为竖拍的时候,可以自动切换一次不同的对焦区域设置,还可以选择读取记忆上一次横拍、竖拍的对焦区域位置。比如说,某人风光照横拍为主,人像照竖拍为主,那么可以分别设置自由点对焦、广域人脸识别,那么拍风光的时候自动切换成自由点,竖拍人像的时候自动切换成广域人脸识别。
松下的对焦特色在于可以通过触摸快速切换眼控对焦的左右眼,当然也不是独此一家哈。焦点包围同理,后续堆栈部分细说。
本文的重点,还是白平衡/三色卡的功能,比较简短但是通用性高、且操控性很强。
Q:首先,什么是白平衡?
A:顾名思义,就是相机将白色的物体记录为白色或者以特定方式偏色的能力。
Q:怎样才算记录成白色?
A:Raw文件解码或者jpg直出时,白色物体部分的像素点R=G=B,调节红绿蓝的亮度使其相等,就称之为白色。
为什么这是一件需要大动干戈的事呢?实际上相机如果没有白平衡传感器,仅靠cmos信息是难以准确判断白平衡的。因为正如之前的笔记所述,主流相机CMOS采用了拜耳阵列的形式。
cmos感光部分刚刚生产完成的时候,只能记录亮度信息,不能记录颜色信息,拜耳阵列就是以片上滤光片的形式,按照RGGB,一红两绿一蓝的顺序布设滤光片,分别只有红光、绿光、蓝光才能通过。这样,有1/4的像素记下了红光的亮度,有1/2的像素记下了绿光的强度,有1/4的像素记下了蓝光的强度,如上图所示。
之后开始拜耳猜色的过程,通过算法算出或者说猜出,另外3/4区域的蓝色、3/4的红色、1/2的绿色,因为人眼对绿色最敏感,所以绿色的信息采样最丰富,猜色的结果也最准确。当然这个过程是不能完美还原真实世界的红绿蓝信息的,前文也说过,理想的传感器每一个点的红绿蓝信息都应该准确记录下来,拜耳传感器的有效像素只相当于这样的理想传感器的一半,应该说拜耳是当前最佳的思路之一。
当然,如果我们钟爱黑白照片,那根本没必要做这件事,更不必说增加滤色片,损失了光信号,严重影响信噪比,还增加了猜色环节,有效像素减半。所以有了PENTAX K-3 Mark III Monochrome,宾得K3III 单色机这样的机器存在的意义,失去色彩,获得了更多细节、更多光线,和后期套用单色滤镜有质的区别。
所以相机其实只有红绿蓝三种亮度信息,AWB,Auto white balance的手段是在亮度信息之外添加了Ar,Ab两个增益参数,和YCrCb编码异曲同工(当然RGB和YCrCb色彩空间都不同,这里只是指思路,不要误解YCrCb)。在原始图像的基础上,把最准确的绿光亮度设置为参考值,1.0,不做变动,红光的亮度乘以Ar,蓝光的亮度乘以Ab,最终呈现的红色R'=Ar*R,呈现的蓝色B'=Ab*B,绿色为G不变,改变Ar和Ab的数值,就可以调节三原色的亮度比值了,也就能够调节白平衡R'=G=B'。显然,这个过程中不会改变RGB三种像素记录的原始信息,所以RAW文件后期调整白平衡是无损的,当然Ar、Ab数值设置过大时,会导致红色信息、蓝色信息过曝。
白平衡目标设置为氛围优先、环境优先时,Ar、Ab都趋向1,也就是忠实地记录实际的色彩,不做还原。一般情况,很可能是以类似动态阈值算法的方法,找到最接近白色的区域,计算得到合理的Ar ,Ab值,来使得这个区域还原为R*Ar=G=B*Ab,也就是呈现白色。不同厂商使用的算法水平参差不齐,索尼属于比较废物的。
幸好,可以通过前期后期两种方式来辅助得到极其精确的白平衡。
前期:相机自动白平衡最难的环节显然在于通过算法找出接近白色的区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手中恰巧有一张白色色卡,可以将色卡放在环境光中,选择【自动白平衡/AWB】→【自定义设置】模式,*不同相机进入设置模式略有不同,参阅说明书。将画面中央的框或者圆对准白色色卡,按下快门。也就是不需要相机费力计算寻找接近白色的区域了,直接手动提供白色物体给算法。之后相机会将算得的ArAb值登记到自定义白平衡中,环境光不变化,就可以沿用相同的自定义白平衡设置。如果环境光变化了,就重做上述步骤,后期软件中将白平衡设置为“原照设置”即可。
后期:如果不想变动自定义白平衡设置,也可以在后期做白平衡工作。这时最好使用灰卡,18度灰卡可以用来确定曝光和白平衡,前者无反相机拍摄几乎不需要,流程是这样的:放置在拍摄主体处,使其获得相同光照,进入M档,点测光,测光点放在灰卡上,调整参数使得显示测光结果EV=0,结束,撤走灰卡正常拍摄。白平衡方面,灰色、黑色、白色其实都是RGB相等的颜色,因此理论上灰卡和白卡一样都可以用作前期白平衡,如上所述。黑色色卡不行,因为纯黑色R=G=B=0,或者很接近0,从中算不出准确的ArAb来。白色色卡的问题是容易不小心过曝,和前期校准白平衡可以相机自动调整曝光/重来一次不同,一旦过曝,R=G=B=255(8bit色深下),后期软件白平衡怎么算都只能得到Ar=Ab=1,显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灰卡成为黑卡、白卡之间的中庸之用。
流程如下:在开始拍摄前,将灰卡放置在环境光下,拍一张,然后正常拍摄。环境光改变后,再拍一张,重复进行。后期时,使用【选取颜色】字样旁的吸管工具,选取画面中的灰卡,白平衡就校准完成了。
此时的得到色温和色调可以套用到每一张之后拍摄的照片中,利用多选或者复制套用设置参数可以快速赋予每一张照片准确的白平衡。
在准确白平衡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尽可能还原真实世界的色彩,也可以再进一步做风格化调整,例如套用其他摄影师的色彩预设、相机厂商提供的滤镜设置等,这样才能得到滤镜、预设真正的风格,可以做到准确模拟其他相机直出、还原模拟某种胶片的色彩表现等等。
到目前为止,已经写完了AE自动曝光,AF自动对焦,AWB自动白平衡的相关内容,现代数码相机的自动化功能主要就是3A系统,信赖3A,利用3A,干预3A,才是健全的无反摄影人。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3A已经越来越可靠、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度越来越小,使用者得以更加专注摄影本身。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一下篇一设备的3A情况。索尼之前机身就AWB拉跨,到A1、A7R5,新增的可见光传感器极大地增强了机身AWB的可靠性,A7R4没有;尼康Z8、Z9的堆栈CMOS加持下AF也超越了以往水平,补齐了不够长的那块板子,其他机型AF稍微差点;佳能么其实3A系统一直都稳居一流,现在看看这个曲线吧,细说一下画质。
整体PDR表现好,PDR11.85steps,低感莫名其妙加入了降噪,推测暗部表现不好,考虑到FSICMOS理论上就有不足。
这里介绍一下Sensors Database - DXOMARK,(http://www.dxomark.cn/Cameras),挺不错的网站,DXO mark的相机评分,不过他们的分数实际上是传感器单次成像画质的打分。
人像,Portrait (Color Depth),色深,记录色彩的能力;风景,Landscape (Dynamic Range),最大动态范围,采用的应该是限制最小亮度信噪比SNR=1时的EDR;Sports (Low-Light ISO),限制信噪比SNR、动态范围DR、色深CD都较好时,最大的ISO值,换句话说超过这个ISO时,相机提供的信噪比动态范围色深里会有至少一项出问题。
R5另外没提到的问题可能就是过热,不仅仅视频容易过热中断,拍照时类似索尼刚引入防抖时的机身长曝门,30s长曝光积热导致热噪点严重,动态范围很难堪,对于风光来说,吃一点亏。总之,不那么极限的场景下,还是非常可用的。
A1 A7R5 Z8 Z9在3A方面仍居第一梯队。
没钱购置最新机身的读者朋友,还是和我一样,狠狠干预!
下一主题是相机以外的滤镜、照明等零碎,包括这期没写的黑卡。
X 关闭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
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8日...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2月8日,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佳星)记...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王连香)记者...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
2月2日,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刘...
“前方道路遭‘敌’破坏,车辆无法通过。...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